查看原文
其他

老人吸烟被劝后猝死,你还敢劝阻他人吸烟吗?

默涵 静仪文化
2024-08-31

点击上方“静仪文化”,开启自我成长之旅



新闻背景

现场监控视频


37岁的医生杨欢(化名),因为劝阻他人吸烟,摊上了大事。

 

5月的一天,杨欢在小区电梯内劝阻一名老人吸烟时,双方引发争执,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。事后,老人家属将杨欢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40余万元。

 

一审法院认为,杨欢的行为与老人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酌定杨欢向老人家属补偿1.5万元,老人家属不服上诉。11月1日,本案二审开庭,并未当庭宣判。



新闻出来后, 很多网友为杨欢打抱不平,劝阻吸烟是正义、好心的行为,而且他事先并不知道老人有心脏病,如果让他为此负责或者被罚款,那就太没天理了。

 

而老人的家属认为,老人是因为听了杨欢的劝阻,才气得心脏病发去世的。中间杨欢肯定说了不中听的话。




公开的监控视频没有声音。从画面上看,电梯里老人和杨欢争执了几句。本来老人准备是一层下的,后来跟着医生在负一层出电梯。两人在电梯门口继续争执了几句。又返回电梯,到一层,找物业评理。


到物业办公室后,没过多久,老人便心脏病发去世了。中间杨欢到底跟老人说了什么呢?


在接受《北京青年报》采访时,杨欢说:


杨欢:当时我说,电梯空间狭小,烟散不出去,能不能把烟熄灭了。老人开始没说什么,也没把烟掐灭,但脸上感觉不高兴了。然后我就给他说了一些吸二手烟的危害,尤其是对孕妇和儿童挺不好的。他说这里又没有孕妇和儿童,我说之后会有的,因为那几天就是我爱人的预产期,经常需要坐电梯,对烟味比较敏感。


北青报:在负一层时你们也争执了一两分钟,当时在说什么?


杨欢:他就是觉得我多管闲事,觉得我没资格管他。我解释了一下说,老先生,我没有恶意,也没有过错,只是提醒你别在公共场所吸烟。后来我提议找物业给评评理,他同意,说“别说去物业,去哪儿都行”。


杨欢跟记者说,从始至终,他都没有说不中听的话,只是在善意地提醒,说明吸烟的危害性,跟老人讲道理,没有言辞激烈或人身攻击。




这并不是杨欢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劝阻他人吸烟。有的人听了后,可能马上把烟熄灭了。有的人不服气,争执几句也就过去了。


但没想到这次遇到的是一位情绪激动、且身患心脏病的老人。

 

记者问杨欢:以后你还会劝阻他人吸烟吗?杨欢说,还得看情况。

 

网友们表示:以后也不敢随便劝阻别人吸烟了,说不定就摊上人命了。

 

那有没有更安全的劝阻方式呢?即使对方是位敏感多怒、有心脏病的人,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劝阻呢?



我试着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。

 

回到电梯里。杨欢发现老人吸烟,劝老人家“别吸烟了”——这时,老人把烟熄灭了,但满脸不高兴。


为什么呢?他可能觉得很羞愧。因为他也知道在公共场合吸烟不对,所以马上掐灭了烟。但被人直接指出来,面子上挂不住。

 

杨欢接着说吸烟的坏处,跟老人讲道理。杨欢这么做,是需要得到老人的理解。因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他不会去干预他人;是因为吸烟真得很危害环境和他人,他才这么做。他非常渴望老人能理解他的初衷和善意。

 

可是,他的进一步解释,却让矛盾激化了。老人不但没有理解杨欢,反而进一步为自己辩护——”现在这里没有孕妇和儿童,你为什么要管我呢?”



有时,给他人提建议、讲道理,并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,反而会惹怒对方。为什么?


因为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需要。他希望,是他自愿地来做这件事,而不是在别人的提醒下来进行;


另外,他会觉得双方地位不平等,感觉对方高高在上,而自己则被贬低、被教育。


更重要的是,人,尤其是老人,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,当自己被一个年轻人教育、提建议时,他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,于是大脑进入辩护模式——拼命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。

 

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话说,


我们不喜欢他人的意见和忠告——这一定程度上源自我们脆弱的自尊。我们都希望达到自己对自己的预期,所以别人的批评——哪怕仅仅是有可能被别人批评——都会对我们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同构成巨大威胁。


所以,不难理解,老人接下来一系列的激动表现,只为了一个目的——他要维护自己受伤的自尊,他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。

 

后来回到物业办公室,老人说:“我都不抽了,他还这么不依不饶。”可见 ,他把医生的进一步解释,看作了对他的批评和攻击。他没有想到,医生也许只是想得到他的理解。

 

这真的是一个特别遗憾的故事。 


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处理的话,也许会是完全不同的结局。

非暴力沟通主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请求。提出请求时,不要说:请对方不要做什么;而要指出,请对方做什么。

 

你可以这么说:

 

“老人家,电梯里我闻着烟味,有点闷,不太舒服,加上待会孕妇孩子也会上来,我很担心烟味会影响到他们。您看,您方便把烟熄灭吗?”

 

在这段话中,你是为了自己的需要,向老人提出请求,给对方选择的空间,没有直接指出对方行为的不当,也没有用命令的口气——你就应该听我的,别再抽了。


对方听了后,不会有被指责的感觉,他了解到你的需要后,会愿意积极回应你的请求;整个过程中,他感受到了尊重,心甘情愿地把烟熄灭。

 

接着,你再表达你的感谢:老人家,谢谢您,我知道要控制烟瘾不容易。谢谢您愿意为我这么做。

 

当你这么说时,老人心里残余的羞愧也会消失。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,能给他人带来愉悦,说不定以后不会在电梯里抽烟了——因为你给了对方一个好的名声,他愿意为这个好的名声而努力。

 

非暴力沟通里有一句话:在对与错之外,有一片田野。如果我们能超越对错,在那个当下,看到双方彼此的需要,那么很多问题都能化干戈为玉帛。

近期非暴力相关课程,欢迎点击:

同理心沟通(基于非暴力沟通)基础工作坊(2017.12.30-31@上海)

更多分享:

遇见非暴力沟通,真好!

当孩子“所求不得”时, 妈妈怎么办?

征稿啦~

“静仪文化”公众号长年征集自我成长、亲子沟通、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实践经历、及与平台课程相关的分享、体会、案例和故事。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~让你的分享惠及更多人!

投稿方式:

请将稿件发送到邮箱:zlsy323@163.com

或直接发送至微信:15201914305。

本文转自“更好de世界”微信平台。

静仪文化

我们走在致力于探索“自我”和 创造“家庭和谐幸福”的道路上!

亲子沟通 | 情商管理 | 家庭关系 

个人成长 | 生命探索 

扫码关注微信平台

微博 @静仪文化

你的成长,有我陪伴~

扫码喽~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静仪文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